丁海森:域名争夺,一场不见血的商业巨头战争
小米手机被戏称为中国的苹果,这家互联网手机公司特别重视网络营销,2014年花费360万美元买来mi.com。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在微博上表示小米的mi.com“可能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贵的域名”。此前的2013年,114.com以210万美元被中国投资者收购,创下当年的“天价”。被雷军称为"贼贵"的mi.com,很快在今年2月被360.com远远地甩在后面。据悉,360.com成交价格为1700万美元,为中国史上最贵域名。
域名,一个曾被叫做网站地址的东西,正在变成网络中的房地产,其价格涨幅比现实世界的房地产来得猛烈和持久。单数字、单字母、单拼音、好单词、双字母、双拼音、三数字、三字母的域名,犹如国际都市的黄金地段一样,价格节节攀升,有的甚至被炒到天价。据公开数据, 京东3000万收购JD.com,唯品会1200万收购vip.com,微博800万收购weibo.com。
京东商城之前一直用360buy.com这个“杂名”,资深域名投资人丁海森认为,“京东花费3000万元买下了JD.com非常值,不仅提升了消费者对新域名的记忆,还提升了品牌影响力。光流量推广费用,每年帮京东节省超过1亿”。丁海森的正式职业是世界企业家集团的首席执行官,因为经常给客户提供品牌策略咨询,而品牌和域名紧密相连,所以才误入域名投资这一行。
商业巨头之间的域名战争
Google豪掷2500万美元,打败了以亚马逊为首的12家竞争公司从ICANN手中拍得了顶级域名.app,一举创下今年域名的最高交易记录。此前, 在.buy顶级域名争夺战中,亚马逊砸460万美元抢赢Google。 2014年9月-12月间,.tech、.buy等顶级域名陆续被Dot Tech、亚马逊等公司以676万美元、459万美元的高昂成交价拍得,而这一切都源于国际域名分配机构ICANN 2012年5月开始放开的顶级域名申请。
域名就像是虚拟世界中的门牌号码,愈是珍稀、热门的域名,其价值往往也愈高,甚至随着时间的递增,也有水涨船高之势。世界企业家集团(iCEO.com)首席执行官丁海森说,“实体世界里,大家喜欢炒楼炒房;在虚拟世界里,域名被誉为虚拟地产,吸引愈来愈多的投资人和投机客”。拥有一个与网站内容相称而好记的域名,对经营者来说是成立网站的第一步,对商业公司来说,域名更是塑造公司和产品品牌的重要一环。
关于业界的域名大战,除了外国巨头之间的竞争, 本土公司也没闲着。在腾讯还是一只“小企鹅”的1999年,他们因oicq.com域名的问题被美国在线一纸诉状告上了法庭。虽然马化腾通过IDG找来了资深律师应对,可面对精心准备的美国在线,腾讯败得很惨。2000年,美国法庭判他们归还oicq.com域名。马化腾不得不眼睁睁看着苦心经营一年多的品牌付之东流,无奈之余只好暂时启用新域名tencent.com,甚至还将OICQ更名为QQ2000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他们发现一个美国软件工程师,早在1995年注册了qq.com域名并欲出售。最终腾讯以11万美元的低价买下了qq.com域名,腾讯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安全落地。
吃到了苦头的腾讯从此对于域名这些知识产权类的问题十分小心,但也许正是过于小心,他们在数年后的“微博大战”中痛失先机。2010年起,四大门户在新兴的微博领域纷纷画圈占地,试图夺得先机。其中,以资历最老的新浪和拥有数亿QQ用户为后盾的腾讯之间的争夺最为激烈。双方当时对于炙手可热的名人资源那可是频频互挖墙脚,腾讯一度有赶超之势。不过新浪手里还有王牌,他们早已经握有weibo.com/weibo.com.cn/weibo.cn三大顶级域名。还没等双方进行“最终对决”,新浪就甩出了这三张Ace,并正式更名“微博”,输赢当场就定下了。
投资域名是一本万利的生意?
丁海森说, 我国的域名交易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,目前业余爱好者超过100万人,职业炒家大约在1万人,重量级的不超过100人。但媒体不断披露那些靠转让域名一夜暴富的例子,给人们留下了错误的印象,好像投资域名一本万利,坐在家里就能生钱。对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,什么域名值得投资,什么域名容易转手,只是根据自己的感觉走,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评估体系。
据悉, 丁海森拥有2000多个精品域名,除114.com之外, 他拥有top.com、city.com、line.com、brand.com、choice.com等英文单词域名,xinhua.com(新华)、renmin.com(人民)、dajia.com(大家)、huaren.com(华人)、xiandai.com(现代)等双拼域名,以及chinamoney.com(中国理财)、chinamedia.com(中国传媒)、chinaguide.com(中国指南)、chinafood.com(中国食品)、chinachem.com(中国化工)等中国概念域名。
目前活跃在中国互联网的天使投资人蔡文胜、58同城创始人姚劲波,都是靠域名起家。此前,蔡文胜被人称为“域名大王”, 他出售了1000多个域名,包括奇艺网(qiyi.com)、土豆网(tudou.com)等。不过,蔡文胜本人也曾说过“如果有些域名不卖的话,那现在就真的富可敌国了”。和蔡文胜、姚劲波等本土域名投资人不一样,丁海森早年留学美国,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(MIT),他偏爱国际化的英文单词域名,也很少出售域名,甚至还分别从姚劲波、蔡文胜手里购买了chinaauto.com(中国汽车)和huaer.com(花儿)。
域名有时比CEO更重要
丁海森说,域名是数字时代最重要的互联网资产,与有形资产使用时间越长折旧越多相反,域名使用时间越长,认知度越高,也就越值钱。用简单易记且与企业品牌相关联的词或词组作域名,不但使企业的品牌传播事半功倍,而且有助于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。从跨国企业看,微软、苹果、Google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,其管理者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域名管理和保护,将其置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中加以考虑。
“域名有时比CEO更重要!”数字时代,CEO的个人品牌越来越剥离于企业品牌,而域名作为企业网络上的“标识”,与品牌营销却越来越密不可分。域名已经成为品牌的标识,而非仅仅是网站的入口。丁海森认为,品牌正以数字化生存的方式,在互联网上积累自己的品牌资产,而域名是品牌数字资产的核心组成部分。域名就像是虚拟世界中的门牌号码,愈是珍稀、热门的域名,其价值往往也愈高。
2013年,阿里巴巴和购龙科技之间一场关于haitao.com(海淘)的域名官司引人瞩目。为了实现对海外市场的野心,阿里通过打造天猫国际、淘宝全球购等,试图打造出一个集海外购物、跨境支付的综合平台,唯独缺的就是haitao.com这个域名。最后法院驳回了阿里巴巴的诉讼请求,海淘网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。如今,域名之争愈来愈热闹,也愈来愈惨烈,因为它关系到企业特别是互联网公司最为核心的利益。
郁金香、营业执照、域名后缀
郁金香事件,是世界金融史上最大的泡沫事件。到17世纪初期,郁金香中的一些珍品已经卖到了不同寻常的高价,富人们竞相在他们的花园中展示最新和最稀有的品种,植物爱好者和商业新贵们以培育不同变种花朵为荣。到17世纪30年代初期,这一时尚导致了一场经典的投机热,人们购买郁金香已经不再是为了观赏,而是希望牟取暴利。如今的域名炒作,与郁金香炒作类似,一些做局商人,制造了一个又一个非主流后缀域名,而这些域名很难具有建站价值,所谓的投资人,最后都是接盘侠。
域名投资无需营业执照,国际上这门小生意已成就了大买卖。而中国的域名交易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,目前业余爱好者超过100万人,职业炒家大约在1万人,重量级的不超过100人。但媒体不断披露那些靠转让域名一夜暴富的例子,给人们留下了错误的印象,好像投资域名一本万利,坐在家里就能生钱。对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,什么域名值得投资,什么域名容易转手,只是根据自己的感觉走,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评估体系。特别是少数骗子做局,政府无从监管,大众疯狂跟进,结果人财两空。
世界经理人CEO丁海森说,“域名后缀是指代表一个域名类型的符号,不同后缀的域名有不同的含义。现在国际上最通俗的域名后缀是.com,.net和.org。但自从中国人盯上域名这门生意后,域名投资成了一门陷阱重重的生意,出现了各种莫名其妙的后缀。如果是投资人,也许可以赌这些稀奇古怪的后缀。如果是创业者,建议用.com。这好像没有什么争议的”。 丁海森建议投资人和创业者,多看大站和名站用了什么域名,从它们身上能看出规律和趋势。
|